Search


[Atlantic與蘇美智的對讀]

上月美國雜誌Atlantic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[Atlantic與蘇美智的對讀]

上月美國雜誌Atlantic刊出了一篇文章.一名菲律賓裔美國記者,Alex Tizon,公開了一個家庭秘密.他小時候舉家從菲律賓移民到美國西岸,移民的成員裡,包含一個「外傭」,然而,這位叫Lola的女孩不是一般外傭,而是身為軍人的祖父在菲律賓送給女兒(即作者母親)的「禮物」.

作者的軍人祖父是大戶之家,Lola是窮親戚,種田為生,若不成為這女傭,就要嫁給豬農.Lola成為軍人家中的傭人,從早到晚勞動,沒有薪金,沒有假期,經常被罵.

Alex Tizon隨父母移民到美國不過4歲.文化環境轉變,令他察覺到,Lola其實是他家裡的一名「奴隸」,但基於各種現實考慮,例如Lola逗留美國証件失效,全家都不敢讓別人知道這個天大的秘密.就這樣,Lola成為這家人的「奴隸」長達50多年.

後來因為美國政府特赦,Lola拿到居留權,而作者父母死後,作者鼓勵Lola回菲律賓探親,也幫助她提升自由生活的技能,例如開習開車、提款、英語會話等,但長期閉封令Lola已失去獨自在美國生活的能力,故仍與作者家人同住 ,至86歲離世.

作者把這個秘密守了半世紀,在今年六月選擇公諸於世,但人生的無常是,Atlantic雜誌決定把文章登上封面,作者Alex Tizon也因病過世.

我讀了這篇文章兩次.作者文筆固然好,他拿過普立茲獎,但更難得是有一種直面自己家庭黑暗面的勇氣.特別是談到父母如何「虐待」Lola,反問自己為何身為「共謀」而沒有「解放」Lola,這種赤裸的自白,不容易.

Atlantic的文章,在西方社會引起巨大爭議.雜誌社特別刊出跟進報道,把民間意見整合.簡單來說,一方是認為作者不道德.美國社會對「奴隸」很敏感,特別是它建國是由解放黑奴開始,有人會覺得任何形式去剝削別人的自由是罪大惡極.但另一方,有不少菲律賓背景的讀者卻指出,西方讀者不明白東南亞有一種helper文化,根深蒂固.

我想介紹這篇文章,是因為近日才讀蘇美智的一本書「外傭,住在家中的陌生人」,這書剛在書展拿了出版大獎.書去年已面世,一直沒時間讀,近來緣份到了,細心去讀.

一直覺得,外傭是一個香港社會非常重要的課題,在傳媒裡得不到足夠的重視.新聞裡的外傭,不是受虐待的受害者,就是虐待僱主的邪魔,但真相往往在兩者之間.

把Atlantic的文章和蘇美智的著作對讀,竟有出奇的吻合.

美國作家Alex Tizon提到,他對Lola的感情,經常被母親「妒忌」;美智的著作也提及,外傭在香港家庭,經常讓女主人感到受威脅,無論是對丈夫的吸引力,還是子女的依賴情感.

Alex Tizon有思考過,究竟Lola留在老家生子種田幸福一點,還是到美國好一點?際遇的事沒人知道.美智也提到,外傭來港之後,開闊了眼界,部份人回到老家有一種詭異的「解放」效果.

另外,美國作者也提到,在菲律賓有一種「聘用幫傭」的文化;美智的著作也提到,可以來香港的外傭已經不是最窮的,她們在菲律賓的孩子,是靠聘請當地人照顧.所以,香港的外傭行業,離奇地帶動當地的外傭行業,一環扣一環...

近年我教的新聞系學生,不少都是外傭帶大的一代,對外傭有深厚的感情.學生們經常提出採訪關於外傭的議題,然而採訪外傭非常困難,一是語言障礙,二是涉及不少家庭私隱,三是外傭中介公司運作欠透明.加上同學有熱情但欠經驗,採訪出來的報道比較平面.

在香港,談外傭,傳媒裡看到的,不是黑心外傭,就是刻薄僱主,究竟整個外傭產業的生態是怎樣,沒太多人想花時間探究.難得美智花了大量功夫,探究人的故事,了解政策,更嘗試解拆中介公司剝削鍊,全面去了解外傭的現象.

美智更親自飛到菲律賓去採訪外傭原來的家鄉,那一部份讓特別觸動我.外傭的子女、丈夫是如何過日子的?美智都嘗試挖掘裡面埋藏的情緒和故事.

我特別向新聞系學生推介這本書:「外傭:住在家中的陌生人」.

Atlantic 文章「My Family's Slave」:
https://www.theatlantic.com/…/a…/2017/06/lolas-story/524490/

My Family's Slave讀者 反應:

https://www.theatlantic.com/…/20…/05/tizon-responses/527391/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曾於北美洲留學主修電影和心理學,回港後於大學鑽研影星周潤發在港人心目中形象,之後成為記者遊走於報館和電視台,現於大學教新聞寫作,滿腦子是怪念頭,始終相信文字的魔力。
View all posts